台灣要再起 必須洗心革面
今日巴黎蒼涼 明日台北寫照
吳伯雄:兩岸對一中認知有差距
小心『溫水煮青蛙』,台灣企業家若有骨氣,先把企業脫胎換,提高本土勞工實力與優先就業,而不是一味水往低處流,聘僱低薪外勞或把工作移到大陸內地,到時候大陸也要環保顧及長遠生存,限令落伍廠商移出,這種台商賺了前面輸了後面!
企業應勇做政府後盾,增加兩岸政治談判我方籌碼。政府則應大魄力擴大公共建設、獎勵產業升級與投資,學學德國從政策法令限制富人、財團『不能囤積、炒作房地產、股票』,進而將財富全部『投資、振興、升級』產業。
只可惜說來容易,過去幾個月證所稅案已知台灣企業家『本色』,台灣啊,眼見從前蓄積的能量已被侵蝕殆盡,不忍卒賭。本來能救台灣,只能靠這些『領頭羊』企業,企業可以興國、也可以亡國!所以早年政府遷台深諳此理,拼命輔導企業,如今正需要企業責無旁貸時卻個個向國家人民勒索,台灣還有救嗎?
珍惜、栽培台灣的人才
台灣名校畢業生到國外打工,吃苦、甚至受傷的故事,在台灣媒體發酵。加入保險業後,我對於人們身體髮膚毀傷的同理感受特別深刻,所以斗大的新聞標題讓我心頭為之一震。
從工作與學習的角度,出國打工度假並不是壞事,所有的體驗也將化為成長的養份,並成為難得的人生經歷。我所不平的,是心疼這群年輕人在台灣沒有安身立命的機會,而需離鄉背井,卻同時看到許多意見領袖抱怨台灣沒有人才!
回顧台灣成長的歷史,產官學都創造了許多培育人才的機會。無論是資助年輕有潛力的人出國進修,或是延攬海外學人歸國加入公務、研究機構,參與國家重要的產業發展,只要有志、有心,人才都可以找到舞台一邊表演一邊練兵,揮灑出自己的一片天,同時造福國家人群。
時移勢轉,我們不僅不復見國家在啟用與栽培人才的創見與努力,政府用人的背景也愈形狹隘。更糟的是,很多人批評年輕人抗壓力低、不願吃苦、不認真負責……。但回想我們年輕的時候,長輩們不也同樣細數我們的缺點,感嘆「一代不如一代」,卻仍能培育出許多世界第一的台灣之光?
這表示每一代都有他們的特色,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。我眼裡的年輕人,從小或許沒有被餓其體膚、乏其筋骨,但是他們沒有我們這一代的焦慮感,而更有理想與創意,也比我們更早接觸到世界的潮流,接受人文與藝術等多方面的刺激,更懂得運用資訊科技,更勇敢、有膽識表達自我。他們只是缺乏展露頭角、被有經驗的前輩指導,觀摩與學習,並且計畫性地被栽培與訓練,讓自己更圓滑成熟的機會。
我最近在南山人壽的幾個經驗,驗證了我的想法。在新南山,我常提出新的問題挑戰大家過去的思維與做法,同仁們更深入地研究後,往往出現讓自己都驚異的創新,或是達成原來以為不可能的任務。
同時,我們也開設了「南山管理學堂」,預計在一年半訓練幾十名未來的領導人才,成為擁有十八般武藝的全方位經理人。學員們不但有指定閱讀書籍,還有回家作業,提出各領域的營運計畫,上台報告、討論。結果,每一堂課都欲罷不能,哪怕已經上了十小時的課,大家還自動要延後下課。業務端的同事暢談投資的計畫,後台的同事談怎麼經營客戶,個個分析得頭頭是道,讓我非常感動。
更大的收穫是,他們在工作上,會開始思考每一件事也牽涉到其他部門,從不同的角度注入全方位的思維。事實上,這個團隊的成員跟過去並無不同,不同的只是他們有了新機會接受新的挑戰,證明與發揮自己的能力。
同樣的例子是,我們看到7-11清一色由台灣人管理,卻孕育出美、日的7-11都沒有的源源創新。不論是產品、服務或經營模式,都成為台灣的生活模式。顯然,台灣不是沒有人才,年輕一代也求學若渴,給他們機會與資源拓展視野與經驗,他們會追求卓越!
在許多人抱怨沒有人才的同時,台灣也面臨世代交替與人才斷層的難題。下一代無法接班,這是誰的責任?我相信感嘆沒有人才的領袖們,在年輕時也有人給他們一雙援手、或是一扇機會的門,讓他們有今天的成就。
人才要靠自己培養,更要無私地廣納各方有潛力之士,不能有門戶之見。培育人才以回饋國家、社會,是每個人的責任。與其抱怨,我們是不是也該以發掘、珍惜與培養台灣的人才為己任,將當初得到養分所獲得的成長與資源,用來滋養更多未來領袖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